“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地缘政治学丛编(刘小枫主编)
作为古老的中国文明的后代,我们必须承认,古希腊人、罗马人乃至后来的日耳曼裔欧洲人,在地缘政治冲突方面的经历都远比我们的古人丰富。周代晚期七国争霸的内战状态,毕竟并未与西方式的地缘政治冲突交织在一起。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我国学界对世界地缘政治学的认识迄今仍然相当局促,这与我们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有关。为了改变这一情形,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开设了这个系列,聚焦于19世纪末以来形成的地缘政治学文献,原典和研究性著作并重,为我国学界在新的国际政治形势下进一步开阔眼界尽绵薄之力。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丛编”出版说明刘小枫
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这两个术语似乎可以互换,其实不然。仅仅从字面上看,这两个术语也有差异:政治地理学的基本要素是历史地理学,地缘政治学的基本要素则是政治学。瑞典的契伦(1864—1922)作为地缘政治学这个术语的发明者出身于政治学专业,而非像拉采尔那样出生于地理学专业。契伦凭靠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原理来建构现代式的国家学说仅仅表明,自18世纪以来,政治学越来越离不开对世界地理的政治史认识。
就学科性质而言,由于综合了史学、地理学、军事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缘政治学”这个名称比“政治地理学”更恰切。毕竟,这门学问的重点在政治而非地理,地表不过是人世间政治冲突的场所。[3] 豪斯霍弗说得有道理:费尔格里夫的《地理与世界霸权》属于“政治地理学”要著,它为理解“地缘政治学”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换言之,政治地理学是地缘政治学属下的一个基础性子学科,没有某种政治学观念的引导,政治地理学仅仅是一堆实证知识。[4]拉采尔(1844-1904)
拉采尔逝前一年出版了《政治地理学》的增订版(1903),这个版本添加了一个并列的书名“或诸国家及其贸易和战争的地理学”(or die Geographie der Staaten, des Verkehres und des Krieges)。这个副题准确解释了拉采尔所理解的“政治”现象的含义:“诸国家”是复数,“贸易”和“战争”是单数。这意味着,“政治”就是诸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战争。
显然不能说,这是什么了不起的新定义。自有文明记载以来,政治共同体之间的贸易和战争就是人类的基本生存经验。不过,古代与现代的地缘政治冲突有很大差别,除了“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整全的世界地理视野之外,商业技术文明的出现是这种差别的决定性原因。1750年,杜尔哥(1727—1781)写下了《关于政治地理学的论著纲要》,清晰地勾勒出一幅世界地缘政治史的演进图。[5] 事实上,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中的所有基本论题,都可以在杜尔哥的这篇纲要中找到。
拉采尔在《政治地理学》的“序言”一开始就说:他的老师李特尔(Karl Ritter,1779—1859)已经充分注意到地理学的“政治方面”。[6] 史称李特尔为“人文地理学”的先驱人物,但我们应该知道,他因在其成名作《地球志》中探究了“黑非洲”而随即被当时的普鲁士王家军事学院聘为地理学教授。[7] 由此看来,“人文地理学”这个名称虽然听起来颇为美丽,且如今已成为大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但其诞生之初却是为欧洲各王国的世界性“政治占有”服务的自然科学。
作为古老的中国文明的后代,我们必须承认,古希腊人、罗马人乃至后来的日耳曼裔欧洲人,在地缘政治冲突方面的经历都远比我们的古人丰富。周代晚期七国争霸的内战状态,毕竟并未与西方式的地缘政治冲突交织在一起。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流亡陪都重庆的中国第一代世界史学家也成立了一个“地缘政治学协会”(1941),还形成了一个“战国策派”。但因时势艰难,中国的政治地理学家很难有沉静的心态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深入认识地缘政治学。1941年的“重庆大轰炸”
“文革”时期关于“三个世界”的普及教育,也许算得上是一种地缘政治学教育,但是,且不谈相当粗陋,它实际上并不具有整全的世界历史视野。[8] 如今通过叙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我们也许可以铺展出一幅让中国史与世界史彼此交融的历史地图,毕竟,“把中国文明与西欧亚及地中海世界连接起来的通道,就是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9]然而“中西交通史”并不具有地缘政治学的视野。“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帝国兴衰密不可分:无论陆上还是海上的贸易通道,无不受帝国秩序掌控。何况,“‘丝绸之路’根本不是什么道路,[罗马帝国和中华帝国]双方的军队无论从哪个方向都无法发动进攻”。[10] 因此,叙述“丝绸之路”的历史若不能深度反映帝国间冲突的历史,难免流于商贾之谈。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的政治学家一方面把德国的地缘政治学说成替德意志第三帝国服务的“侵略性学科”或“伪科学”,另一方面又通过大学教育以及传媒对国民普及地缘政治学知识。直到今天,美国知识界正是凭靠海上强国的地缘政治观纵论国际政治时局,才掌握着主导国际政治格局的话语支配权。
注 释
[1] 皮尔赛等,《世界政治地理》,彦屈远译,台北:世界书局,1975,页7。
[2] 比较 Rainer Sprengel,Kritik der Geopolitik. Ein deutscher Diskurs. 1914 - 1944,Berlin,1996。
[3] 比较R. D. Sack,Human Territoriality: Its Theory and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J. Painter,Politics, Geography and “Political Geography”: A Critical Perspective,London,1995。
[4] 豪斯霍弗,《〈地理与世界霸权〉德译本导言》,见娄林主编,《地缘政治学的历史片段》(“经典与解释辑刊”第51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页63-64。
[5] 杜尔哥,《政治地理学》,刘小枫编,《从普遍历史到历史主义》,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页99-118。
[6] Friedrich Ratzel, Politische Geographie or die Geographie der Staaten, des Verkehres und des Krieges,München,1923(E. Oberhummer审读、增订第三版),页V。
[7] 迪金森,《近代地理学创建人》,葛以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页43。
[8] 比较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工人理论组/吉林师范大学地理系73级工农兵学员编,《三个世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
[9] 张国刚,《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10] 奎斯特,《国际体系中的进攻与防御》,孙建中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页36。
地缘政治学书目
● 《无知之勇:日美必战论》● 《太平洋地缘政治学:地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研究》● 《克劳塞维茨之谜:战争的政治理论》● 《撒克逊时代》● 《地缘政治学的世界:行动中的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的历史片段》● 《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Classici et Commentarii
地缘政治学丛编
刘小枫 ◉ 主编
01
——日美必战论
[美]荷马李 著 李世祥 译
360页,58.00元,2019年11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作者荷马李,美国军事战略家,曾不远万里远赴中国,参与并见证了现代中国革命,为中国革命奔波劳碌,先后被康有为和孙中山授予将衔。
刘小枫教授为本书撰写长达4万字的“代序”。
《无知之勇》这一书名的意思是美国人的勇敢源于对国际政治形势和军事科学的无知。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35年,荷马李已经预言了日美之间必然爆战争。
荷马李的开创性在于,他最早认识到日本和太平洋的战略意义以及日德俄结盟的可能性。
书末附有诸多珍贵材料,包括孙中山先生写给荷马李夫妇的多封信件。
《无知之勇》是一部今天读来都很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尤其在中国目前的地缘政治处境下。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美国当时面临的威胁及其军事体制的诸多缺陷,第二部分分析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的地缘政治形势。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代序:欧洲文明的“自由空间”与现代中国(刘小枫) / 1
荷马李与现代中国的开端(李世祥) / 1
前言 / 1
序言一 / 1
序言二 / 1
第一卷 军事的衰落与西半球的控制权 / 1
第一章 爱国主义 / 3
第二章 国家的兴衰 / 6
第三章 共和国的未来 / 12
第四章 不断缩小的距离 / 18
第五章 民兵与志愿者 / 24
第六章 国家与财富 / 35
第七章 仲裁与自然法则 / 43
第八章 裁军 / 52
第九章 《门罗宣言》 / 60
第十章 多民族国家 / 68
第十一章 民众与政府 / 78
第二卷 军事的衰落与太平洋的控制权 / 85
第一章 迫在眉睫 / 87
第二章 种族差异、经济依赖与战争 / 91
第三章 种族歧视 / 99
第四章 太平洋的战略意义 / 107
第五章 日美舰队实力对比 / 121
第六章 海军和陆军的短板 / 128
第七章 兵力投送 / 137
第八章 太平洋海岸的防御 / 147
第九章 南加利福尼亚的战略位置 / 157
第十章 旧金山的战略防御 / 168
附录一 / 181
附录二 / 210
附录三 / 237
02
——地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研究
[德]卡尔•豪斯霍弗 著 马勇 张培均 译
422页,98.00元,2020年1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德国“地缘政治学之父”豪斯霍弗将军以世界历史的视野,结合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种族地理学、人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透视四百年来各大国在太平洋的冲突与力量消长。豪斯霍弗在近百年前就预见到,世界权力的中心在过去曾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一战后则转移到太平洋。然而太平洋统一空间意识的觉醒,却意味着和平远离“太平”洋,战争即将来临!
眼下,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太平洋力量平衡的变化,《太平洋地缘政治》一书在中国智识人眼中当别有一番意义。
目 录
中译本导言(刘小枫) / 1
中译者前言 / 33
德文本第三版序(1938) / 1
德文本第二版序(1927) / 3
导 言 / 7
第一章 存在一种太平洋地缘政治学吗? / 24
第二章 从面积、海岸和位置看印度-太平洋的空间图景 / 43
第三章 太平洋生存空间原生的典型特征 / 57
第四章 太平洋空间图景意识的历史嬗变 / 75
第五章 原生民族的基本信仰 / 86
第六章 作为迁徙场域的太平洋 / 97
第七章 太平洋社会学 / 113
第八章 白种人的入侵 / 124
第九章 太平洋进入世界文化、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导致的世界图景的变化 / 140
第十章 太平洋的北部门槛 / 156
第十一章 太平洋火山带上封闭的科迪勒拉山系的海岸 / 170
第十二章 东亚的海岸线:形式上破碎,气候上统一 / 183
第十三章 南太平洋海岸和澳大拉西亚 / 209
第十四章 公海航线和陆缘航线:运河和海峡的地缘政治 / 226
第十五章 沿岸航行和跨太平洋航线 / 240
第十六章 太平洋帝国与自决 / 252
第十七章 促进式渗透还是开拓式掠夺? / 267
第十八章 通往太平洋的全球航线 / 278
第十九章 太平洋的空间价值:岛屿和边缘的价值重估 / 287
第二十章 环太平洋边缘带的殖民地缘政治 / 302
第二十一章 太平洋经济地理的独特性 / 316
第二十二章 太平洋文化地理对地缘政治的症候意义 / 324
第二十三章 太平洋军事地理的非凡意义 / 344
第二十四章 作为地缘政治压力计的太平洋政治格局 / 357
第二十五章 近海和大洋:跨太平洋文化、权力和经济体的子空间 / 381
第二十六章 结 语 / 392
第二十七章 1924年至1936年的太平洋地缘政治 / 399
03
——战争的政治理论
[英]赫伯格·罗特 著 韩科研 黄涛 译
207页,49.00元,2020年7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战争不仅是历史学家的领域,也应该成为政治哲学家的领域。考察那些伟大的战争,以及相关的伟大著作,可以揭示新的共同体原则得以诞生的秘密,亦可发现战争这一人类活动与人性之间的关联。在战争中,和平是如何成为可能的,限制战争升级的可能性究竟在哪里,战争与共同体是否有着内在关联,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有待于我们重新诠释《战争论》的意义。
克劳塞维茨通过思考战争的胜利与局限,以及拿破仑发动战争方式的失败,描绘了战争政治理论的广阔图景,而这一理论与当今的矛盾冲突亦有关联。本书开创性地指出,拿破仑的三场战争活动是理解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关键,正是拿破仑在俄罗斯和滑铁卢表现出的战略局限,使克劳塞维茨总结出关于战争的一般理论。这种新的解读深入了克劳塞维茨对战争活动的历史性分析,为总结战争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石。
目 录
中译本说明(黄涛)
第一部分 开场
第二部分 对立和摇摆
第一章 克劳塞维茨和拿破仑:耶拿、莫斯科与滑铁卢
第二章 暴力、恐惧和权力:战争的扩展与限制
第三章 绝对战争和真实战争的概念
第三部分 运用克劳塞维茨超越克劳塞维茨
第四章 克劳塞维茨的遗产:三位一体
第五章 进攻和防御的两极性和不对称性
第六章 公式:战争中的政治
参考文献
索引
04
[美]荷马李 著 邱宁 译 李世祥 校
257页,58.00元,2020年7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荷马李继《无知之勇》之后的又一本军事著作。
《无知之勇》于1909年出版,但并没有引起美国当局的注意,反而是之后在日本出版,第一版便卖了八万多册,还成了日本军事策略家和士官学校学生的必读书。英国驻守印度的陆军元帅罗伯茨(Frederick Roberts)因为读到这本书而邀请荷马李研究英国面临的威胁。荷马李经过一番考察之后,写了这本《撒克逊时代》。
《撒克逊时代》关注的核心是大英帝国,荷马李从军事角度出发,分析了英国国内及英国殖民地的地缘政治形势,还注重对与英国相关的国际地缘形势进行调查、研究和阐述。
目 录
中译本说明(李世祥) / 1
荷马李其人和他的意图(列文特洛夫伯爵) / 5
前言 / 31
卷一 / 33
第一章 撒克逊人及其帝国 / 35
第二章 大英帝国与战争 / 38
第三章 撒克逊人与美国 / 49
第四章 撒克逊人与印度 / 60
第五章 撒克逊人与印度(续) / 66
第六章 撒克逊人和太平洋 / 74
第七章 撒克逊人和东亚 / 85
第八章 撒克逊人与俄罗斯人 / 95
第九章 撒克逊人与欧洲 / 106
第十章 撒克逊人与德国人 / 112
卷二 / 123
第一章 大英帝国与世界 / 125
第二章 海战的局限性 / 133
第三章 海战的局限性(续) / 139
第四章 撒克逊奋战求生——俄罗斯 / 146
第五章 撒克逊奋战求生——德国 / 155
第六章 战备和冲突 / 163
第七章 力量的联合 / 171
附录:荷马李佚文五种(李世祥译) / 179
中国还能战斗吗? / 181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 188
战争中的飞机 / 207
佩里准将的遗产 / 221
中国的防御 / 240
05
——行动中的地缘政治学
[美]多尔帕伦 著 方旭 张培均 译
243页,68.00元,2021年4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原名《豪斯霍弗将军的世界:行动中的地缘政治学》,出版于1942年,直到今天,此书仍然是美国陆军学院的基础教材之一,却一直未引起我国学界的注意,很可能由原书名误导,因而中文版书名定为《地缘政治学的世界》。除导言和总结之外,全书主体内容包含六章,每章结构一致:前半部分为作者多尔帕伦的评述,后半部分为其评述所依据的经典文选。第一、二章论及“何谓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的‘理论’”,第三到六章分别讨论地缘政治学与世界政治、经济政策、人口政策以及战争的关系。至此,地缘政治学的方方面面均有涉及。
《地缘政治学的世界》是笔者(编者)所见到的最好的地缘政治学教科书——不是“之一”,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如此。目 录
中译本前言(刘小枫)
导言(贝克马)
第一章 何谓地缘政治学
一 豪斯霍弗少校之旅
二 为何是地缘政治学
三 日本作为地缘政治的学校
四 地缘政治学的定义
五 地缘政治学的两项任务
六 作为宣传者的豪斯霍弗
七 豪斯霍弗与纳粹党
文选
一 “官方”定义
二 地缘政治学成为战争地缘政治学
三 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
四 为何是地缘政治学
五 日本:典型的地缘政治学家
六 德意志如何重获自己的生存空间
第二章 地缘政治学的“理论”
一 地缘政治学理论的演变
二 豪斯霍弗的“地缘政治学”
三 空间
四 边界
五 海洋
六 飞机
七 地缘政治压力仪
文选
一 空间感
二 权力与空间
三 空间意志
四 空间的主人
五 边界感
六 地缘政治学解决一切边界问题
七 边界作为世界政治的目标
八 海洋作为民族伟大之源
九 海洋的召唤
十 飞机作为地缘政治力量
十一 地缘政治压力仪
第三章 地缘政治学与世界政治
一 德意志与欧洲大陆
二 德意志的敌人
三 德意志的盟友
四 下一步如何?
五 假如轴心国胜利
文选
一 历史的地理枢纽
二 世界政治一览
三 小国没有生存权利
四 外交政策中的最初几步
五 季风国家与德意志
六 欧亚大陆与不列颠
第四章 地缘政治学与经济政策
一 自给自足:一个政治问题
二 经济政策作为强权政治武器
三 压力政治与经济政策
四 欧洲:一个经济空间
五 全球贸易战
六 地缘政治学与殖民地
七 未来的经济政策
文选
一 自给自足
二 大空间经济体
三 行动中的大空间经济体
四 1939年3月23日的德意志—罗马尼亚贸易协定
五 对该协定的评论
第五章 地缘政治学与人口政策
一 德意志帝国的人口政策
二 人口政策与“新秩序”
三 定居能实现空间掌控?
文选
波兰西部的德意志化
第六章 地缘政治学与战争
一 战争地缘政治学
二 陆战
三 海战
四 空战
文选
一 空间作为武器
二 若干战争地缘政治学问题
第七章 总结
附 《经典与解释》辑刊两种
06
地缘政治学的历史片段
娄林 主编 刘小枫 策划方旭 等译
288页, 59.00元,2018年11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51期,论题为“地缘政治学的历史片段”,由刘小枫教授策划,“论题”六篇文章清晰勾勒了政治地理学以及后起的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形成发展脉络,并提供了世界地缘政治从地中海到大西洋地区再到太平洋地区的一个逐渐扩大的全景视野,对我们思考中国当下所处的历史空前的地缘政治环境十分有借鉴价值。
“旧文新刊”栏目收入拉铁摩尔的文章《美国与亚洲》(1943年),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亚洲战略的延续性,同时理解我们自身的地缘战略意义。“评论”栏目《〈以美为鉴〉与中国问题》一文探究作者著书意图,点出发生在美国的施特劳斯学派与剑桥学派之争与我们的关联。
目 录
论题 地缘政治学的历史片段 (刘小枫 策划)
2 拉采尔之前的政治地理学及其最新发展(奥伯胡默尔)39 为了新世纪的瑞典-德国地缘政治学(图南德)63 《地理与世界霸权》德译本导言(豪斯霍弗)71 为德国“地缘政治学”申辩(豪斯霍弗)83 禁止外国势力干涉的国际法大空间秩序(施米特)158 豪斯霍弗与太平洋地缘政治(坦布斯)
古典作品研究
182 《曼陀罗》中的卢克蕾佳(赖特)
思想史发微
212 日本江户时代知识人对朱子《家礼》思想的继受(彭卫民)
旧文新刊
236 美国与亚洲(拉铁摩尔)
评论
270 评西塞罗新译两种(弗里德兰德)280 《以美为鉴》与中国问题(贺晴川)
07
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
娄林 主编 方旭 策划
312页,59.00元,2021年10月
内容简介
拉采尔是19世纪末著名的德国政治地理学家。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就是观察地理环境中人与自然存在的生存意志,由此探究人类政治世界与自然地理之间的深刻关联,本期辑刊所选论文试图展现拉采尔这一思想的意义与价值。“论题”栏目选入四篇文章,分为两组:一组聚焦于地缘政治学的演进与发展,提纲挈领,介绍政治地理学的总体发展脉络。另一组三篇文章都围绕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展开。 “思想史发微”栏目收入一篇长文《历史作为慰藉——伊瑟林的历史哲学》,研究法国历史学家伊瑟林,可以为政治地理学增加历史维度的理解。“古典作品研究”选译三篇文章,分别解读荷马、埃斯库罗斯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尤其是第一篇探讨了荷马笔下的教育主题。目 录
论题 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 (方旭 策划)
古典作品研究
特勒马科斯的教育 卡斯埃斯库罗斯《波斯人》的政治理论解读 洛克伍德拉维妮娅的变形记 吴亚蓉
思想史发微
历史作为慰藉——伊瑟林的历史哲学 索默尔
旧文新刊
《漢書•藝文志》札記兩則 唐文治等《史記•老子列傳》辨證 徐震
评论
评《卢梭论教育、自由和判断力》 尼德曼评《权力和人的天性:政治和公民教育专题研究》 沃格林
关注我们